郴州市东方泌尿专科医院 https://myyk.fh21.com.cn/hospital_9619/tsyl/nanke/ 1982年初,解放军铁道兵总司令员陈再道将军收到军委传达的一个重要指令,铁道兵将被撤! 已经七十三岁高龄的陈再道将军急忙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和吕正操,旷伏兆两位将军同时向中央提出申请,看看事情还有没有缓和的余地。 几天之后,他们三人一同出现在了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震的办公室门口,张震显然已经明白他们来此的目的,他面露难色,最终支支吾吾老半天,还是没有开口。 图丨陈再道 “铁道兵要脱军装的消息我们都知道了,这是小平同志的命令吧?我们只想知道,这件事情还有没有商量的余地?”陈再道没有扭捏,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来意。 旁边的吕正操和旷伏兆也赶紧说道:“张震同志,我们都是军人,都知道战士们对部队的感情有多深,这裁军的消息太突然了,希望你和小平同志反映反映,再斟酌一番吧!” 张震叹了一口气,还是于心不忍,将三位将军的想法如实告知了邓小平,邓小平担任军委主席之后,一向雷厉风行,他并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决定,只是让人传给陈再道等人一句话。 图丨张震 这句话让几十万铁道兵心甘情愿地接受了裁军,铁道兵的司令员陈再道将军也心服口服。 究竟是怎样的一句话让铁道兵将士欣然同意,甚至在多年之后的今天,还有人感慨邓小平同志的英明壮举呢? 野战军打到哪里,我们的铁路就修到哪里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的前身是抗日战争结束后在东北成立的人民护路军,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为了保护铁路运输安全。 解放战争期间,与解放军以原有的护路军为基础,在队伍中增加了一部分铁路的技术人员和工人,这些人不仅参与铁路保护,还承担起了铁路筑造和维修的任务,成为解放军铁道纵队,参加了解放战争期间的多次战斗。 “野战军打到哪里,就把铁路修到哪里!” 图丨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 这是解放战争期间铁道纵队的战斗口号,铁道兵的身影在战场上随处可见,他们先后抢通了东北、西北乃至中南地区的十五条铁路干线,保证了铁路的正常运输,确保三大战役的后勤补给。 1949年,铁道纵队才正式编入人民解放军,成立铁道兵团,由滕代远将军出任铁道兵团的第一任司令员,他们不仅参与对外作战,而且还负责国内的铁路基建作业,是那个年代最忙碌的军人。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后,铁道兵奉命到朝鲜战场参与支援作战,他们在朝鲜战场上大显身手,让一向猖狂的美国部队心服口服,甚至有美国将领这样评价过: 我从未见过这样的铁道兵,哪里有战斗,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中国的铁道兵部队,是世界上最顽强的铁路修筑者。没有他们,朝鲜战场上孰胜孰负,那可就另当别论了。 图丨铁道兵女战士 朝鲜战争初期,由于朝鲜和我国空军力量薄弱,苏联方面也没有大张旗鼓地派遣空军部队进行支援。 朝鲜的领空几乎被美国远东空军占领,他们驾驶着自己的战斗机在朝鲜的空中肆无忌惮,不断地破坏朝鲜铁路和公路,切断中朝两国军队的后勤补给资源,给志愿军战士造成了极大的麻烦。 在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阶段战斗时,人民解放军铁道兵赶赴前线实施抢修,修复铁路九百多千米,打破了美军切断我军后勤的意图。 在第四次战役之前,他们在朝鲜北部的铁路线上,对远东空军的空中破坏进行了持续的反轰炸斗争,经过长达十个月的对抗,铁道兵战士们粉碎了美国的空中封锁,保证了铁路的正常运输。 据统计,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远东空军共出动了近六万架飞机,在朝鲜的土地上投下超过十九万枚炸弹,这样庞大的数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样不可小觑,因此,远东空军在朝鲜战场上的破坏力可见一斑。 图丨朝鲜战场上的远东空军 但是,朝鲜的铁路并没有被毁灭殆尽,我国铁道兵越挫越勇,当他们刚刚抵达朝鲜战场的时候,当地的铁路仅仅只有一百零七公里,几颗炸弹精准投下就可以让朝鲜铁路瘫痪。 然而,当抗美援朝结束时,朝鲜的铁路在铁道兵的修筑下,达到了1382公里,美军炸得越欢,我们建得越勤,铁道兵以上千人的牺牲为代价,创造了朝鲜战场上“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战争结束之后,美国空军部队的领导毫不吝啬对志愿军铁道兵的欣赏: 在朝鲜战场上,对于中国志愿军运输系统的破坏和轰炸,我们从未懈怠,但是北朝鲜仍有火车行驶!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中国的铁道兵,他们就是为了修筑铁路而生的人。 朝鲜战争结束之后,铁道兵部队的大部分人留在当地,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他们组织和参与了朝鲜北部铁路的新建和修复工作,得到了广大朝鲜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在他们入朝参战的三年时间内,共有12,000名铁道兵战士建立不同程度的功勋。 图丨朝鲜战场上的中国铁道兵 1954年,中央军委下达指令,成立了解放军铁道兵领导机构,王震将军担任司令员,铁道兵的建制趋于完整,下辖有专门的铁道兵学校,还有文化速成学校和科研单位。 铁道兵迅速成长,在短短时间内人数就突破了四十万大关。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为了加快西南地区的发展,增强蜀中地区的对外交流沟通,我国政府决定为当地修筑铁路,解决当地百姓的生活问题。 但是,四川和云南两省之间是云贵高原,山脉林立,沟壑众多,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并不适合修筑铁路,这里也是铁路修筑人员一直未敢触碰的“禁区”。 此前,来自苏联的铁路修筑专家就曾经受邀来这里考察,看着眼前这般恶劣的环境,他坦言道: “在这里修筑铁路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一件事,即使克服千难万难修筑成功了,这里恶劣的自然环境也会让它毁于一旦,变成一堆废铁!” 图丨铁道兵 中国铁道兵部队却没有被这里的环境吓退,在他们心目中,只要铁道兵经过的地方,都可以留下铁路。铁道兵队伍接到命令之后,马不停蹄地赶到现场,投入到紧张的勘探工作中。 当时,铁道兵战士们并没有任何大型机械,他们只能凭借一些简单的铁锹和洋镐,用自己的双手进行铁路开采,铁道兵战士们不畏艰辛,迎难而上,花费了整整十二个春秋。 最终成都和昆明之间出现了一条长达1100千米的铁路干线,这就是著名的成昆铁路。 成昆铁路的修筑工作极为艰险,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塌陷,在这条1100千米的铁路干线上,一共修筑了二十二座烈士陵园,其中埋葬的都是为成昆铁路而牺牲的铁道兵战士们。 在云南省禄丰县有一座龙骨甸大桥,这里地势险要,修筑工作难上加难,有不少战士在此失去了自己的生命,还有一个叫做熊汉俊的战士,在参与浇筑工作时,不小心踩空落入桥柱当中,最终以自己的身躯融入水泥之中,成为桥墩的一部分。 图丨龙骨甸大桥 原本,战友们打算炸桥取出他的遗体,但是具体实施起来却极为困难,不仅飞机九牛二虎之力修好的桥墩会被炸毁,而且熊汉俊的遗体也会破坏,因此他就永远地留在了龙骨甸大桥,成为七号桥墩的一部分。 到了多年后的今天,当列车驶过龙骨甸大桥时,依然会鸣笛30秒,既是为了纪念永远埋在这里的熊汉俊,也是为了告慰当年为成昆铁路修筑而献出生命的英雄战士们。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三十年间,铁道兵部队艰苦卓绝,不辞辛劳,先后参与了全国五十二条铁路干线以及北京地铁的修筑工作。 在铁道兵部队的努力下,我国拥有了上万千米的铁路线,在铁路基础建设方面与其他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 除此之外,铁道兵部队还多次奉命完成抢险救灾工作,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铁道兵,不论是引滦入津的民用工程,还是七十年代末期的中越边境自卫战,铁道兵的身影都会出现,从不缺席。 邓小平为军队“消肿”,实行“百万大裁军” 早在1975年,邓小平就提出了军队“消肿”的想法,因为新中国成立之后,解放军队伍发展迅速,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人民解放军的数量已经突破了六百万大关。 随着军队的不断发展,用于军队的费用也是与日俱增,为了确保军工体系的正常运转,全国财政为军队的拨款也是越来越多,几乎占据了全国总支出的六分之一,如果再加上相关的国防工业,更是达到了四分之一。 邓小平指出,“兵不在多而在精”,军队膨胀起来的直接后果就是部队不精干,如果打起仗来,人数过多反而会成为拖累。 图丨邓小平 在军委扩大会议上,邓小平以五个字概括了军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肿、散、骄、奢、惰”,率先要解决的就是“消肿”,解决队伍的编制问题。但是,具体的实施一直等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正式开始。 与此同时,联合国也提出了“百万大裁军”的号召,呼吁全球各国减少军队数量,维护世界正义和平,邓小平终于发出了裁军的决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就是铁道兵和基建工程兵。 北京军区的秦基伟将军在收到消息之后,曾经委婉地向邓小平提出这样一个建议:“撤销建制有点强人所难,要不另想办法,或者将铁道兵的部队转入其他各大军区,这样是否可行?” 图丨秦基伟指挥战斗 毫无疑问,邓小平拒绝了他的提议,这样并不能达到裁军的目的,只是做了表面工作,邓小平对于裁军行动势在必行,正是在他的一再坚持下,“百万大裁军”的行动才得以如期完成,国家经济和军队的发展才得以更上一层楼。 邓小平语重心长一番话,裁军行动顺利进行 何正文少将是这次裁军行动的总负责人,当他接到命令的那一刻起,何正文就知道自己的任务绝不容易。 身为一名军人,他清楚地知道战士们对于部队的依赖,何正文进行了一番换位思考,如果把他自己置于被裁军的行列,内心也是极为不舍的。 何正文带着心中的难题找到了邓小平同志,邓小平同志拍了拍他的肩膀,语言切切地说道:“我知道这件事实施起来颇有困难,但是裁军势在必行,此举都是为了国家的未来啊!” 图丨何正文 经过邓小平同志的一番劝解,何正文也明白了裁军的重要性,他的内心出现了一杆天平,一头是国家,一头是战友,他最终坚定了自己的内心,毕竟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 在何正文大刀阔斧地准备实施裁军方案时,全国各大军区打给他的电话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这些人有的是曾经和他一起浴血奋战的兄弟,也有曾经带他走上战场的首长和领导。 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他可以通融通融,面对他们的请求,何正文只能狠下心来一一回绝。 当何正文得知整个铁道部队都要被裁员的时候,他迟疑了。这样一支战功累累的部队如今要面临着全员撤裁,即使是铁面无私的何正文也不忍心开口了。最终,他只能事先准备好一番说辞,在心中演练了好几个来回,这才亲自动身前往铁道部进行劝说。 何正文来到铁道部之后,办公室的几位领导都没给他好脸色,何正文嘴角泛起了一丝苦笑,这样的局面也在他的意料之中。事实上,自从裁军行动开始之后,他在部队里就没落下个好名声,很多人经常指桑骂槐,对他冷嘲热讽,何正文对此已经习以为常了。 图丨吕正操 铁道部参谋长吕正操将军先是“痛骂”了何正文一番,将心中的郁闷发散之后,这才和其他人商量,“小平同志的指令我们也明白,但是我们这些人带了一辈子兵,国家也要体谅一下手底下的人啊!” 何正文事先准备好的说辞全都被堵在胸口,他只能将此事暂时拖延,声称回去之后将他们的意见上报领导,经过会议商讨之后再做决定。实际上,何正文明白,这已经是中央领导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定,如今很难再做改变。 不过,何正文还是将吕正操等人的资料如实汇报,最终传到了邓小平同志的耳中。邓小平同志明白,裁军行动不能念及旧情,一旦这件事选择了退步,那么接下来的裁军行动必然受到影响,到时候,裁军更是难上加难。 他只回复了何正文七个字,“头头不通调头头”,这句话浅显易懂,如果需要裁军的部队首长不配合行动的话,就把部队领导调离,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面对邓小平同志的回复,何正文苦笑一声,这样的结果他之前已经有所预料,他只能把这样的结果如实告知吕正操等人,让他们明白邓小平同志裁军的决心。 这边,军委秘书长杨尚昆也找到了吕正操,向他传达了邓小平同志的意见,杨尚昆表示:“邓主席让我和你们说‘打起仗来,铁道部都是铁道兵’!” 图丨陈再道 吕正操和陈再道等人听到邓小平的答复之后,明白铁道兵的裁撤事宜已经没有商量的余地,最后只能表示同意,配合何正文的工作,协助他妥善处理士兵的安置问题。 1982年12月16日,中央军委正式下达了相关指令,从即日起,铁道兵将并入铁道部。陈再道将军召开了大会,他语重心长地对所有铁道兵说了这样一番话:“铁道兵虽然撤销了,但是我们的队伍还在!邓主席说了‘如果打起仗来,铁道部就是铁道兵’,我们铁道兵创下的功绩,人民不会忘记,国家也不会忘记!” 在会议上,铁道兵的战士们有序地脱下了身上的军装,这些一向坚强,面对天寒地冻的环境都一声不吭的战士们像个孩子似的嚎啕大哭,哭声响彻了整片驻地,当地人民也深受感动,情不自禁地落下了眼泪。 铁道兵的裁撤事宜顺利展开之后,其他部队中对于裁军的反对声音也渐渐销声匿迹,毕竟和铁道兵相比,他们的处境要好很多,裁军行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图丨邓小平 当何正文带着最新的裁军进展来到邓小平办公室之后,两人谈到了铁道兵的安置,邓小平看着手中的工作汇报,深深地叹了口气: “他们那些人不是不懂,只是不舍得啊!我也是带过兵的人,哪个当兵的干部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士兵脱下军装,他们的想法我都懂,他们也只是想争一争罢了。” 闻言,何正文也是感慨万分,他想了想,对邓小平说道: “您说得没错,我看队伍中有很多人年纪轻轻就参军入伍,如今被迫退伍回家,都不知道能做什么。对于他们来说,部队就是他们的家,这样一来,他们就像是被家族抛弃的孩子,我看着也挺难受的。” 邓小平严肃起来:“他们都是好样的,他们退伍之后的生活,你一定要妥善安置。裁军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他们都是功臣,一定不能怠慢了。” 图丨邓小平同志 何正文站起身来,向邓小平敬礼:“保证完成任务!” 在邓小平的英明决定下,中央军委制定了裁军100万人员的精简整编方案,何正文多方奔走,最终在1985年,百万大裁军的行动初步完成。 邓小平同志的此番举动解决了困扰解放军多年的人员冗杂问题,军队裁减之后,国家经济改革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防和军队也朝着现代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不得不感慨,邓小平当年据理力争,做出的伟大决定!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 新闻资讯
• 活动频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