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新媒体

用户登录

首页

首页

资讯

查看

吴妈,那个马云最信任的男人

2025-10-06/ 长安新媒体/ 查看: 214/ 评论: 10

摘要出品丨牛刀商业评论“阿里的改革不是‘外科手术’,而是要重塑‘生长基因’。”2025年云栖大会上,吴泳铭站在聚光灯下,这句关于阿里转型的表述,既是对其两年改革的总结,也为外界解读这家互联网巨头的变革提供了关键钥匙。时钟拨回到2023年秋,他临危受命执掌阿里时,这家企业正深陷“增长失速”与“组织臃肿”的双重困局。两年后的今天,9963.47亿元营收(同比增5.9...

出品丨牛刀商业评论

“阿里的改革不是‘外科手术’,而是要重塑‘生长基因’。”

2025年云栖大会上,吴泳铭站在聚光灯下,这句关于阿里转型的表述,既是对其两年改革的总结,也为外界解读这家互联网巨头的变革提供了关键钥匙

时钟拨回到2023年秋,他临危受命执掌阿里时,这家企业正深陷 “增长失速” 与 “组织臃肿” 的双重困局。

两年后的今天,9963.47亿元营收(同比增 5.9%)、1259.76亿元税后利润(同比增76.6%)的财报数据,勾勒出转型的初步轮廓。

但正如吴泳铭在云栖大会上坦诚的 “改革深水区没有标准答案”,核心电商增速趋缓、业务协同不足等问题,仍在考验着他 “拆分革命” 的成色。

“拆分革命”:阿里破局的三大范式突破

在阿里的故事版图里,吴泳铭始终是那个带着独特注脚的人物。

他不仅是马云最早的技术信徒,更以 “阿里技术初代拓荒者” 的身份,在互联网浪潮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这段影响深远的传奇,竟缘起于1996年《钱江晚报》角落一则不起眼的招聘广告。

这段始于招聘广告的渊源,不仅奠定了吴泳铭 “马云技术追随者” 的初始定位,更埋下了他日后深度参与阿里技术架构搭建、直至执掌集团的伏笔。

当吴泳铭以“1+6+N”拆分战略为阿里按下转型键时,外界多将其视为应对增长失速的 “应急手段”。

但从2025年财报数据与业务演进逻辑来看,这场以“拆”为核心的改革,实则是对互联网巨头组织模式、技术转化、业务布局的三重范式重构

它不仅激活了阿里的个体业务动能,更重新定义了大型科技企业在成熟期的破局路径。

吴泳铭推动的“1+6+N”拆分,绝非简单的业务分拆,而是对阿里“大集权”架构的根本性颠覆

过去阿里以集团为核心分配资源,业务线如同“依附主干的分支”,创新活力被层级壁垒压制;拆分后,阿里云、菜鸟、淘天等六大板块成为独立运营主体,拥有自主决策、融资与上市的权限,形成 “联邦制” 生态。

这种变革的价值,远不止于毛利率提升3.2个百分点的表层成果。

从行业视角看,这一模式打破了规模越大越僵化的巨头魔咒

菜鸟独立后快速推进上市,市值突破3000亿港元的同时,其全球物流网络的建设速度较集团管控时期提升40%;阿里云通过100亿元独立融资,引入外部资本加速技术迭代,2025年政企客户增速达25%,远超拆分前水平。

更关键的是,资源壁垒的打破让业务线获得“战略自主权”,淘天集团研发投入占比从8%跃升至12%,自主推进“AI电商”改造,这种“决策权下沉”带来的灵活度,正是传统集权架构下难以实现的

吴泳铭的过人之处在于,他没有试图用“管理优化”修补旧体系,而是直接用“生态化重构”激活组织基因。

作为阿里“十八罗汉”中少有的技术型管理者,吴泳铭对技术的理解远超“砸钱做研发”的传统思路。

2025年超1500亿元的研发投入、80%流向AI与云计算领域的资源倾斜,背后是他对“技术商业化闭环”的精准把控。

在外界看来,阿里技术投入常陷入 “重研发轻转化” 的陷阱,专利数量虽多却难以落地;而吴泳铭主导下,技术研发始终围绕 “业务痛点” 展开,形成 “研发 - 落地 - 迭代” 的正向循环

通义千问大模型的演进路径最具代表性,其4次迭代均紧扣电商、工业等核心场景,而非追求 “技术参数领先”。

在电商领域,大模型重构智能客服体系,将用户咨询响应时间从10秒缩短至2秒,转化率提升15%;在工业场景,通过AI质检技术帮助合作厂商降低不良率30%,实现“技术输出即商业收益”。

这种“技术反哺业务”的逻辑,让阿里云智能板块营收增速从12%提升至18%,也彻底改变了外界对阿里“技术虚胖”的认知。

吴泳铭的突破在于,他将阿里的技术基因从“成本中心”转化为“利润引擎”,为科技企业的研发投入提供了可复制的商业转化范式”。

王者荣耀透视 王者荣耀全图 王者荣耀透视软件 王者荣耀辅助 王者荣耀透视挂 王者荣耀透视外挂 王者荣耀全图透视 王者荣耀全图透视挂 王者荣耀全图透视外挂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上一篇:暂无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